90%的中医都会忘记的望诊小技巧

发布日期:2019-09-12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90%的中医都会忘记的望诊小技巧 


    中医诊病,不离四诊。望而知其神,闻而知其声,问而知其痛,切而知其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细查其证,临床方能细心辨析,去伪存真,辨证论治,对症下药。

    今天华医世界小师妹便跟大家分享的是,李赛美教授所讲述的《伤寒论》四诊方法撷微中的望诊,看看《伤寒论》中如何通过望诊获取临床信息以辨证论治。

    望诊 概念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望全身情况包括望神、色、形、态四个方面,望局部情况包括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等,望舌包括望舌质、舌苔两部分,望排出物包括望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等。

    望神 躁烦

    烦轻躁重,烦为自觉症状,而躁,躁动不安为他觉症状,燥扰不宁,躁动不安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证型类举

    干姜附子汤证,病人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为阳虚阴盛,心肾虚衰证。

    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热扰心神的烦躁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为心阳虚所致烦躁。

    白虎汤证的谵语、遗尿,属于热盛,上扰神明。

    柴胡龙牡汤的心满烦惊,谵语。

    但欲寐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但欲寐”是一种精神状态,病人似睡非睡,极度疲乏,此为少阴病阳虚的心神失养,为少阴病的提纲病之一。此证体现了望诊与切诊在危重症中的诊断价值。“但欲寐”即是一种望神表现,主要反映了心肾阳虚,心神被阴寒所困的病理特征。

    望色 面赤

    面赤,往往是阳明经热的一种表现,如原文206条、18条、48条均有所述:

    “阳明病,面合色赤者,不可攻之”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面色缘缘正赤者, 此阳气怫郁在”

    以上原文中面赤,为表郁内热的轻症辨证要点

    在病情危重时,病人出现阴盛格阳,或阴盛戴阳的表现时,病人也会出现“面色赤”。

    但是戴阳假热的面色赤与阳明热盛的真热面色赤有非常大的差别,阳明热是很致密,往往是满脸通红,并伴有一系列的热症状,而阴盛戴阳的假热证,往往是浅红,并且红白相间,久望后似乎并不很红,为浮红。

    因此面色分虚实与真假,但面赤,往往是以热为主。

    面垢

    “口不仁,面垢”

    “面垢”,即面像油垢,非常的污浊,此为阳明热邪循经上熏。

    望形

    张仲景在热实结胸证服三物白散时原文:

    “强人半钱匕,羸人减之”

    “强人”与“羸人”即体型健壮与体型瘦小的人,由此可知,张仲景有根据体型用药的原始思维。

    悬饮证十枣汤的原文:

    “强人服钱匕,羸人服半钱匕”

    因体型不同,用药也有所区别,尤其是峻下的猛药,可见仲景临床用药之谨慎。

    对于热病的后期,余邪未尽时所出现的气阴不足,例如竹叶石膏汤,原文对竹叶石膏汤证的体型也有描述:“虚羸少气”,即羸瘦,精神状态差,此种羸瘦为火热耗伤津液所致,也是一种望形的表现。

    望舌

    原文230条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主之。”

    此处”白苔”,即热未入阳明,可与小柴胡汤;

    原文221条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此处舌上苔应是舌上黄苔,栀子豉汤证为胸膈有郁热,此处也是一个鉴别要点。

    此处“白滑苔”为脏器虚衰,阴寒凝聚的表现,预后较差。原文第130条也谈到:“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望排泄物

    望呕吐物

    清稀者为寒,黄浊者为热。如原文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的汤主之。”

    此处“吐涎沫”即是寒证的表现,若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有间隔的吐,多为胃阳虚;“下利清谷”即大便中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多为脾肾阳虚,火不暖土,不能运化。

    另外像葛根芩连汤证和麻杏甘石汤证的喘,为热喘,其排泄物痰,一定是黄稠的;黄连汤证中提及“腹中痛,欲呕吐”此处呕吐之物是酸腐、臭哕的,是一种火热表现。

    原文第338条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此处“吐蛔”为蛔厥证的重要依据。

    望局部特征

    原文第117、29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上两条原文中提到“奔豚”、“脚挛急”等局部症状、体征,强调内外合治,在临床上往往根据主要矛盾,找到切入点,例如阳明三急下证中“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讲等局部体征,此为燥热抗急,阴经郁结的危候。综上可见局部体征对临床辨证的重要性。

    《灵枢.本藏》言:“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根据中医理论整体观,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经络、气血及津液的运行变化,往往会通过外在的面色、形态、排出物的特点反映出来。因此,望诊不仅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还可作为判断脏腑、气血等病理变化的依据。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