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处暑“煎药茶”如此有来头

发布日期:2019-08-2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药食同源 ,处暑“煎药茶”如此有来头

    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养肺茶比较这个季节,可以益气养阴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也做“出暑”,即不再炎热的意思。经历了三伏长夏,此时气温逐渐下降,不再暑气逼人,昼热夜凉。每逢处暑,人们出游迎秋,举办开渔节、放河灯、吃鸭子、煎药茶等特色的民俗活动。煎药茶这一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药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街上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

     

     

    煎药茶。

     

    “煎药茶”历史悠久

     

    “煎茶的习俗自唐之前就在中国流传已久。”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制茶工程师戎新宇介绍,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在采集与农耕文明交替过渡之际,中国人的先祖采集的食物量少且种类繁杂。先祖们常将一天的所有采集收获:少量的茶叶、谷物、植物根茎加上零星猎食来的肉类,一同放入大锅加水烹煮。这是先祖最快吸收食物能量、得以果腹的良方,他们将这样的食物称为“羹”。

     

    到商代,伊尹将烹饪、占卜与医药知识融合,创制出最早的食疗方剂,开创了中医“药食同源”的先河。以甜、酸、苦、咸、辛五味调和五脏,乃至五行,已达到人体“和”的境界,五味调和的理念在全国上下广泛推广,食物的滋味变得丰富而多变。

     

    茶,作为最早的羹食之一,自然也融合了当时的饮食习惯。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录了煮茶方式,将制成饼的茶叶在火上炙烤、磨成末,倒入沸水,加入各种调味品,烹煮后饮用,以达到酸、甜、苦、咸、辛等多味一体。

     

    明清时期的炮制理论有了极大发展,炮制品种极大丰富,随着新的炮炙方法出现,经历了千余年的“煮”茶的方式也退出历史舞台,由“煮”变“饮”,“炮制”茶叶的方式也由原来蒸、捣、筛、煮茶的加工方式,演变为炒干、晒干、烘干、揉捻等各种加工工艺,茶叶的外形也出现了针形、条形、叶形、珠形、球形等。饮茶方式从唐之前的煮茶、煎茶发展到现在清饮,但饮药茶的习俗一直在民间保留。

     

     

     

    茶叶在我国有悠久历史。


     

    药茶配方多种多样

     

    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人们对于“药茶”有了新的需求。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对人们就医需求,相继推出11种药茶配方,其中包括舒肝茶、养肺茶、消食茶、明目茶、安神茶、清咽茶、解酒茶、降脂茶、通便茶、降压茶和降糖茶。

     

    “我们管这样的配方叫代茶饮,这些小配方比较方便,现在可以免煎煮,用开水冲泡即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王海彤表示,药茶的用药考究,选用花、叶、草之类的容易出成分的药材,同时用药量小,一个配方3-4味药材,经过反复试喝配比了良好的口感。药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小问题,同时也可以预防疾病。

     

    王海彤表示,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气候比较燥,容易出现肺燥的表现,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养阴的药物,比如麦冬、百合;人们在夏天耗气、出汗比较多,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加一点补气的药,比如黄芪;有些便秘的人在这个时候症状会明显,可以加入通便的生白术、桑葚子。

     

    在11个药茶配方中,养肺茶比较适宜当季饮用,可以益气养阴。配方包括生黄芪、炒白术、防风,这三味药是中医特别有名的方子“玉屏风散”,可以像屏风一下把人给保护起来,免受外界的侵袭。“另外我们加入了麦冬和百合,可以养阴润肺,整味药的功效就是益气润肺固表,适合容易感冒、口干舌燥的人群。”

     

    另外,王海彤还提示大家,处暑来临,早晚温差变大,除了及时增加衣物,还需要遵循春捂秋冻,衣物也不能一次加太多,避免上火。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