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逆顺正反佐”之治

发布日期:2019-08-31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中医的“逆顺正反佐”之治

    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前者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病证,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病证。前者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与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源远流长

    此外,还有反佐法。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寒极、热极之时,或有寒热格拒现象时。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病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到治病求本。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本质。只有通过综合分析,透过现象寻找到本质,找出原因,才能确立相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头痛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阳上亢所致要用平肝潜阳法,外感头痛用解表法,痰湿头痛用燥湿化痰法,瘀血头痛用活血化瘀法等。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法则时,还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正治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多数疾病的症象与疾病的性质相符,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即逆者正治。反治通常指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所表现出的假象而言,其实质还是正治,如外感热病,里热极盛,阳盛格阴所见到的四肢厥冷的寒象,仍需用寒凉药物治疗,叫“寒因寒用”,即从者反治。一般情况下,治本是一个根本法则。但如标病甚急,则应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法则。如大出血病人,无论何种出血,总以止血为应急措施,待急症缓和后再治本病。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如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同治。如外感热病过程中的“急下存阴”法,表证未解里证又现的表里双解法等。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