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脉象的后天之本如何诊察?

发布日期:2019-07-11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人体脉象的后天之本如何诊察?



    在诊脉的过程中,时常会强调,四时以胃气为重,为什么脉学里极其重视胃气呢?追根究底,这个关于人体的后天之本。说到后天之本,就得先了解一下先天之本,在人体,有“人体未成,先生两肾”的说法,所以在五脏中,肾被誉为“先天之本”。与先天之本相对的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讲究的是人体形成的本原之气,而后天之本则强调的是养育人体的水谷之气。

     

    在中医古代经典著作里不止一次的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胃气就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其实胃气主要还是依靠脾胃的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的能力才能正常运转的,然而脾胃作为人体后天之本,对于维持人体生命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李延昰在《脉诀汇辨》中说,“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这一点即便是在当代,都显得无比正确,倘若婴儿初生之后,不给他喂吃的,要撑过其他还真不容易。

    古代医学家告诉我们,“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意思是一日三餐能够正常饮食,那就会“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如果一日三餐什么也吃不下,甚至到达绝食的地步,一般都会形容枯槁,最终魂飞魄散。毕竟,民以食为天。而李延昰则形象的比喻道,人的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也”,意思就是说人的脾胃就像古代战争中的运送粮草的通道,并指出“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脾胃与气血的生化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李延昰的说法是“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这与《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学术思想一脉相承。按照这个理论基础,可以发现人们通过饮食,将水谷精微通过胃的腐熟以及脾的运化,形成了气血,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这个后天治本的脉象应该如何去体察呢?一般来讲,寸口脉中的右关脉其实就是脾胃脉,也是常规意义上的后天之本的脉位,然而在遇到伤寒之证,“手脉难明”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需要诊察足脉,而主管我们的后天之本的足脉在什么位置呢?也就是我们的冲阳穴,具体位置“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间动脉去陷谷二寸”。之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诊察后天之本脉的时候却只诊察胃脉,这个中间有啥真意呢?李延昰指出,“脾胃相为夫妇,故列胃之动脉,而脾即在其中矣”。

     

     

    张仲景一直强调,作为医者不能“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以对于足部脉的诊断也是有必要的,当然在足部脉中,最为重要的是先天之本的太溪脉,以及后天之本的冲阳脉,对此,李延昰强调“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充分说明脉诊中的确隐藏着很多奥秘。在疑难杂症以及给老年人看寿脉的时候,尤其需要诊断冲阳、太溪二脉,因为“两脉既在,他脉可勿问也”。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