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马峡:“三招”出击做强药材产业

发布日期:2019-07-13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华亭马峡:“三招”出击做强药材产业

      本报记者 刘英娜

      华亭市马峡镇素有“千年药乡”和“陇东药库”之称,品牌优势明显,市场认可度高,特别是大黄、独活的价格领跑全国。今年,华亭独活价格创同期新高,每公斤干药卖到了20元,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然而,记者2016年在马峡镇采访时了解到,上年当地药材价格遭遇跳水,特别独活(干货)价格低至每公斤7元,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种药积极性。

      三年来,马峡镇是如何应对药材品质下降、产销脱节、效益下滑的问题,又摸索出了哪些适合当地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采取了什么创新性的措施,来推动全镇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呢?

      第一招:互助小组帮生产

      “你给我帮,我给你帮,好种好收好管理。”说起互助小组,马峡镇深沟村村民王瑞青认为这是个不错的生产模式。

      王瑞青是当地的药材种植大户,可由于家里的地太分散,给生产带来了一定困扰。比如有10亩地,分属王、张、李三家,王家要种药材,张家要种玉米,李家想种洋芋,种植收获的季节不同,管理的时间方式不同,地块被分割,机械进不去,相互干扰。

      2017年,深沟村开始试行“互助小组”生产模式,解决了王瑞青的难题。经过协商,他和同在一个地块的4户村民一起种了8亩独活,又和另外6户一起种了12亩半夏,统一种植、管理、收获,去年药材价格好,大家的收入都不错。

      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孩子,可育苗、栽药、挖药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互助小组出现后,有地的出地,有力的出力,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拿出来做成本估算,按股分红,统一经营、管理、销售,互帮互助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互助小组就是更细化的合作社,以土地来聚集群众,打破小范围的格局,适度规模经营,解决有地没劳力、有劳力没地的问题。”马峡镇党委书记杨军认为,当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群众的思维方式也还没从分散经营的传统观念中转变过来,通过互助小组的方式,让群众适应和接受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通过能人带动、利益驱动,逐步跟上合作社发展的步伐。

      2018年初,王瑞青等7人发起成立了深沟向阳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到一个月,又有8人要求加入合作社,到了年底,合作社把村里48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群众有的资金入股,有的土地入股,今年3月,合作社第一次分红,仅育苗的10每亩地纯收入就达到8万元。以5亩土地入股的郭荣贵老两口拿到分红直乐呵,70多岁的老人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了还能挣来钱。

      在吸收社员的同时,向阳合作社还加入了马峡顺义中药材联合社。2016年,为了解决现有合作社规模小、发展不成熟、没有市场竞争力,甚至恶意竞争的问题,马峡镇成立药材联合社,实现合作社抱团发展。

      “合作社往下有互助小组,把农户和基地联系起来;往上有联合社,把龙头企业和市场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整个药材产业的链条就更加立体和紧密,保证药材品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更强。”杨军说。

      第二招:延伸链条提品质

      随着马峡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了追求更大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效应,更大的市场话语权,2017年,马峡镇开始着手建设一个新的更加规范的药材市场。然而,在建设过程中,思路在变,定位也在变,从药材市场的命名中可见一斑。

      因为药材市场建在马峡镇,最初的名字叫“马峡药材交易市场”,后来考虑到市场建成后要能辐射全华亭,就改为“华亭药材交易市场”。又因为华亭是平庆两地的药材主产区,遂又改名为“平凉药材交易市场”,定位为陇东药材交易市场及药材集散地。

      项目不断推进,马峡镇党委政府多方调研论证,在与控股方华亭县新康中药材有限公司反复沟通的基础上,决定建设“中国大黄城”。定位为陇东地区药材交易中心,但并不局限于交易市场,还将配套饮片加工、药苗配送、信息发布、仓储货运、检验化验等功能,建成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全产业链、多功能、综合性的中药材开发及服务中心。

      建设“中国大黄城”,马峡是有底气的。关山林缘区高寒阴湿的地理气候条件,让马峡出产的大黄品质上乘,大黄素含量远超过国家标准,华亭大黄的品质和价格在市场上独领风骚,高出全国其他地区大黄几倍。2009年,“华亭大黄”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被列入甘肃省道地药材名录。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