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助您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例1,时家阿婆,105岁,生育7-8个子女,患有高血压疾病,平时饮食清淡,不多食,经常活动,心态平和……
例2,俞老师,97岁,目前仍坚持每周4-5个专家门诊。生活中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于动脑,适当运动,坦然面对一切身外之物。
为什么百岁老人的身体比子女都健康?为什么俞大祥老师的思维如此清晰?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给出了答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看看人们所熟悉的演艺界名人:
马季,72岁,心源性猝死;
候耀文,59岁,心源性猝死;
高秀敏,46岁,心源性猝死;
古月,68岁,心源性猝死;
德德玛,51岁,脑出血……
再看看那些事业如日中天,却英年早逝的精英:
罗阳,歼-15总指挥、沈飞董事长,48岁,2012年11月25日心源性猝死;
张生瑜,北京同仁堂董事长,39岁,2008年7月21日心源性猝死;
萧亮中,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学者,32岁,2005年1月,心肌梗死;
焦连伟,清华大学讲师,36岁,2005年1月,心肌梗死;
梁薇,浙江卫视节目主持人,28岁,2009年8月26日心源性猝死;
马聘,中国铁路通号集团总经理,55岁,2011年8月21日心源性猝死;
彭作义,青岛啤酒副董、总经理,56岁,2001年7月31心源性猝死;
杨迈,爱立信中国总裁,54岁,2004年4月8日心源性猝死……
如果说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年人的“杀手”,那么,高脂血症就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
一、我国心血管患病与死亡概况
在2015年中国心脏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高润霖副会长解读了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报告2014”: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要死亡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病占农村死亡的44.8%,占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41.09%,均位列第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城乡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呈上升态势。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近几年农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超过城市,寻找其原因,可能与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又缺乏足够的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医疗水平较低、治疗效果差等因素有关。调查显示,1993-2008年城市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农村,且城市与农村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然而,农村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上升趋势,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TOP
TOP1: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02年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2014年卫生部公布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5%,全国第五次高血压调查初步数据(12个省)显示目前高血压患病率为27.9%,由此可见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在增加。2010年对13个省调查显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治疗控制率分别是42.6%、34.1%、9.3%、27.4%。
TOP2:糖尿病
糖尿病与冠心病互为高危因素。当糖尿病与冠心病并存时,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高。约有3/4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集簇严重影响健康,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TOP3:超重、肥胖
肥胖,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很多女性尝试通过积极的锻炼来降低自己的体重以提高自身颜值。但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不仅关乎我们的形象,更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近期一项来自美国护士健康研究(NHS)的最新分析显示,成年早期与晚期超重或肥胖可明显增加女性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TOP4:吸烟
吸烟可使心脏病(心梗、心源性猝死与心衰)及外周动脉疾病(主动脉瘤)风险增加,吸烟者更容易发生斑块破裂。
TOP5:血脂异常
中国心脑血管病来势汹汹,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居于榜首。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生的多重危险因素中,高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其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
TOP6:体力活动不足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不锻炼,不仅是体能的下降、是未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先导,也是一种疾病。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18~49岁居民体力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TOP7:不合理膳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吃不饱变为吃得“好“,再到吃得“精“。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及营养的过剩,威胁着中国百姓的健康。多油、多盐、多味精,高脂肪、高能量的饮食结构造成很多人出现了“富营养化”,最终导致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患病率增高。
TOP8:代谢综合症
研究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死亡率、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风险升高了约2倍,全因死亡率风险升高了1.5倍。2002年中国家庭健康调查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美国ATP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三、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
日常生活中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猝死的随外可见:选择不合理的方式过度运动、用力解大便、大量喝咖啡浓茶、心情抑郁、暴饮暴食、性生活纵欲过度、吸食毒品、吸烟或被动吸烟、吃得太甜或太咸、久坐不动、睡眠日夜颠倒等,这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趋于年轻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心脑血管疾病给全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欧美国家通过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已经使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刻不容缓。
四、用“阴阳五行”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疾病
人为什么会得病?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心与脑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除了血脉的关系之外,还有“心代脑思”功能,正如《黄帝内经》中所云:“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黄帝内经》中“心主血脉”理论是如何解释心脑血管疾病的?(1)血液的来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2)血液的功能:“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3)血液的运行:“心之合脉也”。“诸血者,归于心”。(4)心与血脉:“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丰引而痛。”“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现代生活中最易伤及心脑之脉因素在哪些?
信息过量:每天都有大量的微信、网络、短消息等干扰人们的生活,每天都有无数的广告宣传搅乱人们的思维,伤人之神、伤人之心、伤人之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气候异常:气候变暖,影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人造贼风加重瘀血不通。
睡眠障碍:日夜颠倒、声光污染使心肾相交缺乏天道相助。
汗法:误用汗法治病养生
药物伤人:随意壮阳、减肥,伤及肝肾,久之则阴虚阳亢,心脑血管疾病也应运而生。
动脉硬化与“心主血脉”的关系是什么?
心主血脉,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其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病机主要是血脉凝塞不通,气血为之闭阻,如果累及脑动脉就会出现中风的临床表现,累及心脉就会出现冠脉综合征等的临床表现。心脑血管的发生发展也伴随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
脑为奇恒之府,充养脑髓,脑得心血则功能正常,调节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心脑疾病常同时发展。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疾病的共同”证”,也就是常讲异病同治,为心脑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动脉粥样硬化是气虚为本,气虚所致瘀痰为标实,日久入络发展演变的终末阶段。
五、中医养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同媾”的思想为核心,这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核心,运用《周易》阴阳五行的相术理论来研究人体运动生命规律的一门学问。严格讲,西医治的是病,中医治的是人。中医养生在它的整个理念中是要求人们在生、长、壮、老、死的全过程中,健康愉快地活着。在这个理念中,天人是合一的,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人体内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自然的和谐。中医的健康理念就是“阴阳自和、形与神俱、天人合一”。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也应当尊《黄帝内经》之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管理好自己的生命: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养生,助您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发布日期:2020-01-09 09:4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