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的针灸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9-05-2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外耳道疖肿的针灸治疗方法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软骨部的毛囊感染,临床以剧烈跳动性耳痛为特点,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可放射到同侧头部,疖肿破溃后有少量稠厚脓液流出。外耳道疖肿常见于夏秋季节,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中医称本病为“耳疔”、“耳疖”。

    病因

    病因有二:一为风热邪毒外袭,浸渍染毒而发;二为肝胆湿热上蒸,蒸灼耳道,壅遏经脉而红肿。

    风热邪毒外袭:外因挖耳,损伤耳道,风热邪毒乘虚侵入而发病;亦可因污水入耳,或脓耳之脓液浸渍耳道而诱发。

    肝胆湿热上蒸:若热毒壅盛传里,兼夹湿邪,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而致耳道漫肿赤红。

    临床表现

    外耳道疖肿的主要症状为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打呵欠时牵拉耳廓及压迫耳屏时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因外耳道肿胀或堵塞,听力可减退,待疖肿溃破后,症状减轻。检查可见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隆起处可有脓头,破溃后则有少量脓液流出,其脓液量少、稠厚,有时带血,无黏液,故与中耳炎不同;外耳道肿胀显著时,鼓膜不能窥视,外耳道疖肿有时可蔓延至耳廓周围软组织而发生肿胀,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耳屏前下肿胀,疖肿位于后壁者,可使耳廓外突,耳后沟消失,乳突部皮肤红肿,可误诊为乳突炎,耳前下及后之淋巴结亦常肿大并伴有压痛。

    针灸

    角孙、翳风、风池、合谷、外关、侠溪穴。

    随证加减:寒热往来加阳陵泉、曲池;张口咀嚼时疼痛加下关、颊车,痛甚加三棱针于患侧耳垂放血,每次10滴。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