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中医辩证论治

发布日期:2019-06-24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白癜风的中医辩证论治


    1、风湿蕴热型:

     

    主症:皮损表现为白斑粉红,边界清楚,多见于面部及外露部位,可单发或多发。一般发病比较急,皮损发展较快,皮肤变白前常有瘙痒感。伴有头重、肢体困倦,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浮滑或滑数。

     

    病机分析: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故皮损发展较快,变化不一,多发于头面及外露部位,风邪易挟湿而蕴热,故见头重体困,口渴不欲饮诸证。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活血散风。

     

    常用药物:白蒺藜,浮萍,何首乌,赤白芍,秦艽,防风,冬瓜皮,茯苓,苍术,苍耳子,龙胆草,白薇等。

     

    2、肝气郁结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色泽明暗不一,无固定的好发部位,白斑或圆或长,或为不规则云片状,无痒痛感。发病可急可缓,但多随精神变化而加剧或减轻,较多见于女性。可伴有急躁易怒,胸胁胀满,月经不调等症。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

     

    病机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若七情内伤,使肝气疏泄失常,气机紊乱,气血失和,日久则肌肤失养而成白斑,肝气横逆则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活血祛风。

     

    常用药物:当归、郁金、赤白芍、益母草、白蒺藜、香附、灵磁石、茯苓等。

     

    3、肝肾不足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明显性脱色白斑,边界截然,颜色纯白,或局限于一处,或泛发于各处,脱色斑内毛发变白,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治疗效果不显著,多有家族史。可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病机分析:肾藏精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先天禀赋不耐,肾精亏损则肝血不足,髓海失充,耳目失荣,肌肤失养则见肤生白斑,耳鸣目涩诸症。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常用药物:首乌藤,补骨脂,黑芝麻,女贞子,旱莲草,覆盆子,生地,熟地,枸杞子,仙灵脾,仙茅,白蒺藜等。

     

    4、气滞血瘀型:

     

    主证:皮损多为不对称性白斑,边界清楚,多发于外伤或其他皮肤损伤后,白斑色偏暗,可有轻微疼痛感。斑内毛发变白,病情进展缓慢,疗效缓慢,可伴有面色发黯,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苔薄,脉细涩。

     

    病机分析:气血淤滞,经络受阻,毛窍闭塞,不能荣养体肤而成白斑,如《医林改错》所言“血淤于皮里”所致;血行不畅,肌肤失养,则面色发黯,肌肤甲错。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常用方剂:通窍活血汤。常用药物:红花、桃仁、赤白芍,麝香,刘寄奴,丹参,紫草,威灵仙,川芎,老葱,鲜姜等。

     

    5、气血两虚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颜色较淡,边缘模糊不清,发展缓慢。常伴有神疲乏力,面色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具有相互滋生的作用。《灵柩.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所以无论是气虚或者血少,均可导致气血两虚,皮表失于养润则出现白斑,气血两虚,则见神疲乏力,面色白,手足不温。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疏散风邪。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当归,赤白芍,何首乌,旱莲草,防风,白术,鸡血藤,桂枝等。

     

    6、血热风燥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色泽光亮,好发于头面部或身体的上半部。发病比较迅速,蔓延较快。伴有五心烦热、口干、失眠、头晕等症。舌质干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阴血不足,虚热内生,久病化燥生风,风性向上,故见皮损好发于上半身,血热伤阴,津液亏损,则见口干,五心烦热诸症。

     

    治疗原则:养血润燥,消风祛斑。

     

    常用药物:生地,何首乌,白芍,旱莲草,丹参,桑白皮,白蒺藜,白僵蚕,荆芥,防风,白附子等。

     

    7、脾胃虚弱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颜色萎黄,好发于面部及口唇,小儿多见,病情发展比较缓慢。伴有纳食减少,脘腹胀满、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象虚弱。

     

    病机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消化和运化水谷精微而荣养周身。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脾胃功能,使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濡养皮肤而发生白斑。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见口唇易生白斑。

     

    治疗原则:调和脾胃,益气养血,润肤。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当归,丹参,赤芍,防风,白蒺藜,砂仁,白扁豆,白附子等。

     

    8、心肾不交型:

     

    主证:皮损多发于一侧肢端,常沿着一定的神经区域分布。好发于青壮年,常突然发病,病程短而发展较快,发病前常有一定的神经精神因素。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病机分析:《灵柩.本神篇》曰“所以任务者谓之心。”心主神志。若忧思过度,耗伤心阴,或肾精虚亏,水火不济,均可导致神失所依,则心悸,失眠、健忘、肤失所养,则生白斑。

     

    治疗原则:交通心肾,滋阴养血。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萸肉,补骨脂,茯苓,泽泻,丹皮,阿胶,党参,白术,黄连,远志,五味子等。

     

    白癜风的中医辩证论治:

     

    1、风湿蕴热型:

     

    主症:皮损表现为白斑粉红,边界清楚,多见于面部及外露部位,可单发或多发。一般发病比较急,皮损发展较快,皮肤变白前常有瘙痒感。伴有头重、肢体困倦,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浮滑或滑数。

     

    病机分析: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故皮损发展较快,变化不一,多发于头面及外露部位,风邪易挟湿而蕴热,故见头重体困,口渴不欲饮诸证。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活血散风。

     

    常用药物:白蒺藜,浮萍,何首乌,赤白芍,秦艽,防风,冬瓜皮,茯苓,苍术,苍耳子,龙胆草,白薇等。

     

    2、肝气郁结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色泽明暗不一,无固定的好发部位,白斑或圆或长,或为不规则云片状,无痒痛感。发病可急可缓,但多随精神变化而加剧或减轻,较多见于女性。可伴有急躁易怒,胸胁胀满,月经不调等症。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

     

    病机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若七情内伤,使肝气疏泄失常,气机紊乱,气血失和,日久则肌肤失养而成白斑,肝气横逆则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活血祛风。

     

    常用药物:当归、郁金、赤白芍、益母草、白蒺藜、香附、灵磁石、茯苓等。

     

    3、肝肾不足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明显性脱色白斑,边界截然,颜色纯白,或局限于一处,或泛发于各处,脱色斑内毛发变白,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治疗效果不显著,多有家族史。可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病机分析:肾藏精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先天禀赋不耐,肾精亏损则肝血不足,髓海失充,耳目失荣,肌肤失养则见肤生白斑,耳鸣目涩诸症。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常用药物:首乌藤,补骨脂,黑芝麻,女贞子,旱莲草,覆盆子,生地,熟地,枸杞子,仙灵脾,仙茅,白蒺藜等。

     

    4、气滞血瘀型:

     

    主证:皮损多为不对称性白斑,边界清楚,多发于外伤或其他皮肤损伤后,白斑色偏暗,可有轻微疼痛感。斑内毛发变白,病情进展缓慢,疗效缓慢,可伴有面色发黯,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苔薄,脉细涩。

     

    病机分析:气血淤滞,经络受阻,毛窍闭塞,不能荣养体肤而成白斑,如《医林改错》所言“血淤于皮里”所致;血行不畅,肌肤失养,则面色发黯,肌肤甲错。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常用方剂:通窍活血汤。常用药物:红花、桃仁、赤白芍,麝香,刘寄奴,丹参,紫草,威灵仙,川芎,老葱,鲜姜等。

     

    5、气血两虚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颜色较淡,边缘模糊不清,发展缓慢。常伴有神疲乏力,面色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具有相互滋生的作用。《灵柩.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所以无论是气虚或者血少,均可导致气血两虚,皮表失于养润则出现白斑,气血两虚,则见神疲乏力,面色白,手足不温。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疏散风邪。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当归,赤白芍,何首乌,旱莲草,防风,白术,鸡血藤,桂枝等。

     

    6、血热风燥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色泽光亮,好发于头面部或身体的上半部。发病比较迅速,蔓延较快。伴有五心烦热、口干、失眠、头晕等症。舌质干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阴血不足,虚热内生,久病化燥生风,风性向上,故见皮损好发于上半身,血热伤阴,津液亏损,则见口干,五心烦热诸症。

     

    治疗原则:养血润燥,消风祛斑。

     

    常用药物:生地,何首乌,白芍,旱莲草,丹参,桑白皮,白蒺藜,白僵蚕,荆芥,防风,白附子等。

     

    7、脾胃虚弱型:

     

    主证:皮损表现为白斑颜色萎黄,好发于面部及口唇,小儿多见,病情发展比较缓慢。伴有纳食减少,脘腹胀满、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象虚弱。

     

    病机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消化和运化水谷精微而荣养周身。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脾胃功能,使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濡养皮肤而发生白斑。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见口唇易生白斑。

     

    治疗原则:调和脾胃,益气养血,润肤。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当归,丹参,赤芍,防风,白蒺藜,砂仁,白扁豆,白附子等。

     

    8、心肾不交型:

     

    主证:皮损多发于一侧肢端,常沿着一定的神经区域分布。好发于青壮年,常突然发病,病程短而发展较快,发病前常有一定的神经精神因素。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病机分析:《灵柩.本神篇》曰“所以任务者谓之心。”心主神志。若忧思过度,耗伤心阴,或肾精虚亏,水火不济,均可导致神失所依,则心悸,失眠、健忘、肤失所养,则生白斑。

     

    治疗原则:交通心肾,滋阴养血。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萸肉,补骨脂,茯苓,泽泻,丹皮,阿胶,党参,白术,黄连,远志,五味子等。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