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中医药的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19-06-0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端午节和中医药的那些事儿


    今天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了吗?在过节之余,我们来感受端午的文化魅力吧。“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我们最了解的就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当时越王勾践向吴国请和,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还听信谗言,并将子胥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浴兰节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祭祀龙图腾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起源说还有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夏至等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如今端午节丰富的习俗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交织融合的结果。

    碧艾香蒲处处忙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端午节和中医药的那些事儿。

    挂艾蒲

    采艾草悬插于门上、堂中,据说能避邪驱瘟。端午节插艾草历史悠久,至于为何选择端午节插艾草,相传是在这期间艾草的芬香油最多,杀毒能力最强。人们把艾草和另外两种中药苍术、白芷合在一起煨薰,会散发异香,能起到除蚊、灭蛆和驱杀跳蚤的效果。古代医家云:“杏乃中医之花,艾乃中医之草。”

    家家户户惯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说有驱魔祛鬼神效,还传说食菖蒲可成仙,可长生。汉武帝欲求长生术,曾吃过两年菖蒲。

    据《本草纲目》中载,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又因其叶像剑,故亦称“剑水草”。菖蒲根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功能,端午挂菖蒲俗信可辟邪,也有用菖蒲根泡酒,以为饮之能延年益寿。菖蒲虽无牡丹之丽,又无荷花之雅,却深得人们喜爱,古人常将兰、菊、水仙、菖蒲誉称“花草四雅”。

    采百草

    相传,远古时就有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草药之说,后来端午节采药便成了约定俗成的活动。韩愕《岁华纪丽》中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据载,此俗始于夏代,《大戴礼记·夏小正》:“此月(五月)蓄药,以蠲除毒气。”至今,闽南和台湾等地民间仍保留这一古老遗风。

    老百姓认为,初夏时节,草药繁盛,容易辨识采集,这天采集的草药疗效也特别好。我国壮族地区,人们纷纷上山采药,然后煮药水洗澡,这种药浴有利于人体皮肤的保健。

    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以五色线系香包挂胸前,以示驱邪恶习保平安。香包的外形或为一长方形,纸包外印钟馗、关公等神像或以包布缝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料药物,小巧玲珑,清香四溢,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江南民间有用红布做成鸡心袋,内藏茶叶、米、雄黄粉让小孩挂胸前,说“鸡心”与“记性”谐音,长大读书记忆力会好。《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有清代北京端午佩香包节俗:“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小儿佩之宜夏避恶。”佩带这种药物香包自有妙理,因时值天气渐热,疾菌萌发,佩个香包可杀除病菌、消爽神志。

    午时茶

    端午节泡饮午时茶是台、闽粤民间盛行的保健节俗。午时茶是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保健药茶,人们习惯在端午日正午泡饮,故名。从神农发现茶叶开始,就显露了茶能治病的作用,已知茶对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有记载的午时茶的中药配伍中,大量的就是茶叶。

    南方人还习惯泡饮独特的“柚茶”(也习惯叫“午时茶”),这种用柚茶重约好几斤,每粒压挤入茶叶约125克,然后用线缝合挂于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待到翌年端午节,柚汁早已被茶叶吸收,取柚茶冲泡适用于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

    雄黄酒

    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重头戏”,《红楼梦》中也有描写:“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端午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或者人们将事先买来的中药雄黄粉末掺在白酒里调成雄黄酒,洒在庭院的墙角和居室的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

    端午前后,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节,这期间不仅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也较大,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份,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当年白娘子喝了许仙给的雄黄酒现了原形。

    端午的粽子

    粽子也是属于药膳的一种。 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而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端午节后,便进入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目前各色粽子馅心繁多,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虽然粽子美味可口,但由于糯米性温,质粘滞,不宜消化,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食用。阴虚内热,胃酸多,消化不良的人就不宜食用。

    端午节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习俗远不止这些。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的博大精髓。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端午愉快!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