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讲的“骨错缝”是什么?
骨错缝也称骨关节错缝、关节错缝,是指构成关节两骨的接触面,因外力作用引起微小错位,进而分发疼痛、功能障碍且不能自行复位的疾病。现代的学者一般都称之为关节半脱位,如桡骨小头半脱位、骶髂关节半脱位等。
中医伤科很早就有与“骨缝”有关的记载。《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谓:“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由此可见,骨缝属于解剖概念,是指骨关节之间的正常间隙,骨缝可散见全身关节。
在中医古籍中可以找到与“骨错缝”相关的描述主要有“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骨缝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其语言描述虽不尽同,但表达的意思大体相同,都是指骨关节位置发生微小移位所引起的伤科疾病。
一直以来各代医家均认为骨错缝的发生大多都是由外力引起的,从人体解剖结构角度讲,凡是关节只要外力达到一定程度,都能发生关节的完全脱位、半脱位或关节的微小移动。这个外力有直接外力和间接外力之分:间接外力是引起关节错缝的主要原因,如强力扭转、牵拉、躲闪、过伸等,凡超过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均可使关节囊或韧带拉断,拉松,“筋不束骨”而形成关节错位;直接外力是由于打、挫、撞、砸、轧、碾等直接外力作用于关节局部而引起的关节错缝,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近年来专业内对于骨错缝的形成还有一种新的认识,很多人普遍存在,所以我个人也比较认同:由于人体遭到外力(直接或间接)后,机体会产生不自主地维持平衡的肌力,以致肌力与外力相结合作用于关节,发生了强大的扭转及剪式应力,导致了关节错缝(慢性病根源)。如骶髂关节错缝与腘绳肌、股直肌的关系,腰椎小关节错缝与竖脊肌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