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四大基石介绍

发布日期:2019-07-18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中医养生四大基石介绍

    中医养生保健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但是最为核心的当属对心理、饮食、起居、运动这四个方面的调摄,有人将平和的心态、均衡的营养、合理的起居、适量的运动称之为健康四大的基石,可见其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下文将分而论之。

    (一)心理调摄

    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活中,高寿的人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精神愉悦,而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丛生或早夭。这是因为心理情志的变化不仅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也可以改变脏腑机能状态,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例如,长期烦躁易怒的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尤其以高血压最为常见;而长期忧郁,心情不舒畅者则易患甲状腺疾病,易生肌瘤、囊肿等病变。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心脏病、癌症三种疾病, 在易急躁、易激动或喜怒哀乐无常的人当中, 发病率为77.3% ,而在谨慎、稳定的人和聪明、活泼、偷快、乐观的人当中, 发病率仅为25%~26%。可见,调摄心理状态,摒除一切私心杂念,保持精神乐观对于健康保健至关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异常可引起脏腑阴阳失调, 气机逆乱而生病。宋代陈元择《三因极、病论方证》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 外形于肢体, 为内所因。”说明了伤于七情, 可使内脏功能紊乱,表现在形体的各种症状。《灵枢》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以上这些古代医学论述都说明情绪对健康的重要影响。《素问》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思想清静,内无干扰,则气血调畅,精气神才够充盛内守而不散失,抗病能力才能够得到加强,从而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其中“恬惔虚无”要求人们思想闲静,没有过分的欲望,少存邪欲之念,不患得患失,保持思想纯正、心神放松平静、情绪乐观的状态。

    然而各种各样的情绪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及时化解、消除,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对人体造成的刺激和伤害。然而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不等于一味的压抑,掌握合适的方法尽量不让不良情绪产生,一旦有合理地将其发泄出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平日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通过调养身心,增加自身节制调和情感的能力,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或通过采用语言、手势、表情符号等暗示自己节制情绪,调畅心理行为,或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学业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以防止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一旦烦躁、郁闷、愁等心理产生时,时找家人朋友谈心解闷,或大哭一场或通过唱歌、体运锻炼等将心中不满的情绪渲泄出来,或采用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对心理活动的调整,对情志的调畅,尽量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对已存在的不良情绪积极及时的处理,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预防乃至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各种妇科病(月经失调、不孕症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二)饮食调养

    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说过:“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为用者也,入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遵生八笺》)可见,饮食的作用不单纯是提供生命所需能量,合理的饮食还可以补益人体之精气神,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关系,使人体内部系统和器官功能协调平衡,能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他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最易收养生之效益。清代名医王孟英“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的说法更揭示了养生长寿的奥妙在于调整饮食。一般来说,饮食调养要做到五味调和、饥饱得当、寒温适宜。

    1、合理调配

    由于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调配,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具体包括五味调和,粗粮与细粮的搭配,荤素搭配等方面。

    五味调和: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说明五味对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身体。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反之五味偏嗜甚至太过,久之也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导致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失调。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适当吃些酸食,可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并可增强肝脏的功能,提高钙、磷元素的吸收,但过量服食可引起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苦味具有除烦燥湿、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利尿等作用,但多食将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甘味具有补养气血、解除肌肉疲劳、调和脾胃、缓解疼痛、解毒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壅塞滞气、助湿生痰,甚至诱发消渴病。辛味可发散、行气、活血,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的代谢、祛风散寒、解表止痛,但食之过量会刺激胃粘膜,故患有消化道溃疡、便秘的患者不食为好。咸味能软坚润下,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的渗透压平衡以及正常的水钠钾代谢作用,在呕吐、腹泻及大汗后,适量喝点淡盐水,可防止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但过食可诱发水肿、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

    粗细结合:是指主食中的五谷相杂。《黄帝内经》中记载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说各种食品要齐全,既有主食,又有副食,且应主次搭配。是说人们每天的主食,不可单一化,应粗粮与细粮相结合,才能符合人体的营养结构,满足人身气、血、津液等物质生成的需要。饮食中,既要摄入肉、鱼、奶、蛋、精米、白面等精粮,更不能忽视营养丰富、保健力强的粗粮。粗粮中不仅含有一些细粮所不具备的影响成分,甚至有些粗粮的营养价值反而比所谓的精粮高。而且不少粗粮还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如南瓜、马铃薯等,均能分别提供大量的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硒、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祛病防病的重要物质。因此,无论从营养学角度,还是从防病延年的角度来看,都应五谷相杂,粗细结合,才能满足人体营养的需要,并且预防疾病的发生。

    荤素搭配:是指进食菜肴时,肉类食物,及蔬菜、水果等应合理搭配。中医养生学历来讲究素食,《遵生八笺》曰:“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 素食不但有补益的功能, 还有疏通胃肠,帮助消化的作用。素食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大量的纤维素。新鲜的蔬菜、干果、浆果等,生物活性极高,是延年益寿的良好食物。但讲究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荤菜。清代医家章穆曾说:“大抵肉能补肉,故丰肌体、泽皮肤,又能润肠胃、生津液”(《调疾饮食辨》),指出肉类对内滋养脏腑,对外润泽肌肤。但是,若偏嗜膏粱厚味,反而有害无益,容易助湿、生痰、化热,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动物性脂肪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过食会形成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胆结石、肥胖症等。因此,历代养生家都强调,肥浓油腻之品太过,即成腐肠之药,提倡要多食瓜果蔬菜,要荤素搭配,又要以素为主。

    2、食饮有节

    食饮有节,是要求饮食不可饥饱无度,并且进餐要有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良好习惯。

    饥饱适度,是指饮食定量要合理适中,不可过饥过饱,否则便会影响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于健康不利。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饥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饮,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组织失其濡养,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饮食过量,或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亦可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使食物积滞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一则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输布,二则聚湿生痰化热,变生他病。

    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有张有弛,维持平衡状态。《灵枢·平人绝谷》:“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只有定时进食,使胃肠保持更虚更满的功能活动,才能使胃肠之气上下通畅,保证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输布正常进行。

    3、三因制宜

    人的生理、病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春夏秋冬气候的变迁,东南西北地势的高下,个体长幼体质的差异等。因此饮食养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掌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运用原则,灵活选食。

    因人制宜:即重视饮食的个体特异性,根据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来配制膳食。如体质偏热者,应忌吃羊、狗肉等温性食物,宜吃凉性食物。气虚体质者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大麦、猪肚羊肚、牛肚、牛肉、鲫鱼、驴肉、鸡肉、黄鳝、泥鳅等。阳虚阴盛之体宜食温热而不宜寒凉;阴虚阳盛之体宜食清润而不宜辛辣。痰湿体质的人,宜食清淡利湿之品,少吃肥甘油腻。素体脾胃虚者,宜食温软之品,忌吃粗硬生冷。过敏体质之人,又应慎食海腥、鱼虾之类,以免诱发风疹块、哮喘等病。心、肾之病忌咸味,脾胃病忌酸味,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孕妇及老幼宜淡味,热性疾病宜苦味,清泻宜淡味,滋补宜甘味。

    因时制宜:自然界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的五脏和四季变化是完全相通的,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秋气通于肺,冬气通于肾。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之别,食物性能也有清凉、甘淡、辛热、温补之异,故饮食摄养宜顺应四时而调整。春天气候渐温,万物复苏,人体肝气当令。一般认为春宜甘温平淡,再适当地配合具有清肝疏肝作用的食物,如小白菜、油菜、胡萝卜、芹菜、菠菜、荠菜、马兰头、菊花脑、荸荠等。夏天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体消化机能下降,食欲普遍不振。因此,夏季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为原则,并少吃肥腻、辛辣、燥热等助阳上火、积湿生热之品。宜食西瓜、黄瓜、绿豆、扁豆、玉米、薏苡仁、豇豆、豌豆、冬瓜、丝瓜、西红柿、杨梅、枇杷等。此外夏季出汗较多,津液亏乏,故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秋天炎暑渐消,金风送爽,气候偏于干燥,且肺气当令。故在饮食方面多选择甘润性平的食物,以生津养肺,润燥护肤。如梨、柿子、香蕉、甘蔗、菠萝、百合、银耳、萝卜以及乳品、芝麻、糯米、蜂蜜等。冬天气候严寒,万物调谢,朔风凛冽,冰冻虫伏,易伤阳气,故饮食宜选温补的食物,以助人体的阳气,尤其是要补助肾阳。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仁等。在调味品上,也可多吃些辛辣的,如辣椒、胡椒、葱、姜、蒜等。

    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故应采取相适宜的饮食养生方法。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多高原,气候较寒冷、干燥;宜食温性之品以胜寒凉之气,滋润的食物以胜其干燥。东南地区,地势偏低洼,气候较温热、潮湿,要多食一些甘凉或清淡通利之品,以养阴益气,宽胸祛湿。总之,根据地区的不同,正确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食物。

    (三)起居调护

    起居调护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生活作息应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昼夜节律对人体有重要影响,中医学的时空观认为,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按时作息,晨宜早起,不要贪睡,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阳气生发趋于体表,最宜做些活动形体、调养精神的运动。夜宜早睡,力避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此才能精力充沛,心神安康。因此要注意避免贪睡熬夜、缺乏运动、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此外,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而大地植物就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春季起居宜晚睡早起。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宜晚睡早起,起床后散散步,感受新鲜而有生机的空气,舒缓形体,使意志活泼.充满生机,融和春天生发气息,调养生气,可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夏季起居要晚睡早起。夏季万物茂盛,午时炎热,人易躁发怒。所以最好晚些睡,早些起,每日午后小睡。早晨太阳升得早,空气新鲜清爽,早起锻炼身体,少暑热,神清气爽,还可以进行适宜的日光浴,增加维生素的吸收,防止缺钙。中午小睡,既可保护脑神经细胞,又可避免中暑。秋季起居宜早卧早起。秋季万物收获。此时秋风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应像鸡一样天黑即睡,天亮起身。早卧为避风寒,早起以从心爽。冬季起居宜早卧晚起。冬季草木阔零,地冻天寒,此时不宜扰乱阳气,应早睡晚起,可待日出后起床,不宜晨练,尤其是老年人。早晨受冷高压影响,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运动,致使人们生活排出的大量化学性大气污染物停留在下层呼吸带,故此时晨练有损健康。

    (四)运动养生

    所谓运动养生,是指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运动养生在我国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中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表明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可以通过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散步、跑步、游泳等不同的运动形式达到舒筋活络,流通气血,防病祛病的目的。运动养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持之以恒: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因此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运动是达不到健身之目的的。应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按计划每天坚持运动,方能收效。

    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在运动中将动静结合,形神皆养,才能使气血和顺。“动以养形”是指运动可促使人体气血充盛、百脉畅达、精气流通,能够增强人体生理的气化作用,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使得机体强健而祛病延年。“静以养神”是指保持心情的宁静、专一,能使脏腑之气机协调,真气充沛,形体强壮而无病患。形宜动,要运动形体;神宜静,恬惔虚无,调养神气。运动养生强调守静,动静结合,其目的就是保持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以静制动,一切都会归于清静,思清意定以养神;以动起静,可使气血流畅,神不妄动以养形。

    运动有度:运动讲究“动”应有度“, 动”应有节,这个度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应该“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运动量太小,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又往往会适得其反,使身体过劳受损,同样达不到健身的效果。只有适度的劳动或形体锻炼,可使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话动旺盛而体质健壮,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体质状态“形劳而不倦”作为适度劳动或运动的标准,就能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现代来讲,运动量一般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选择适宜项目: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而体力劳动者则应多运动那些在职业劳动中很少活动的部位。

    总之,运动可以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能缓冲大脑对外界的应激性反应,消除紧张情绪,使人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对大脑皮层起到保护性的抑制作用。通过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起到自我控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