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毒性辩证,让西医自叹不如

发布日期:2019-06-21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中医毒性辩证,让西医自叹不如


    有什么样的病因观,就有什么样的治病方法论。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它就在于对病因的认识不同。西医对病因的认识建立在对细胞的观察之上,以细胞病变为病,治法机械单一,即用外力杀死病变细胞。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之上,疾病的外因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内因则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与此相对应,中医治病的方法就是恢复整体的管理,使病变细胞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

    治病方法不同,对毒的认识也完全不同。西医把病因建立在细胞病变之上,当然能够杀死细胞的就是毒药,比如砒霜,它是视为绝对不能吃的东西。而中医对毒的认识则充满着辩证法,按照中医的认识,偏性即毒性,中药都有寒热温凉的偏性,因此,都是毒药,偏性大的就有大毒,毒性小的则有小毒。更重要的是,中医还认为,食物和中药同出一源,只是偏性大小不同罢了,药物一般有五六分药性,而食物则有两三分药性,因此,食物从某种意义上也有毒性,只是毒性较小罢了。

    每一个人一生来都有某种体质偏性,它就体现在血液对各组织的不对称供应之上,血液供应多了它就会功能亢进,血液供应少了,它就会功能低下。中医认为不平衡为病,因此,人人本质上都是有病的,只是病的程度不同,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越大,疾病越重,如细胞病变就是细胞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达到一定程度所出现的必然结果;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越小,说明身体越健康。中医的毒是相对于人的体质偏性而说的,能够恢复人的体质偏性就是良药,加剧人的体质偏性就是毒药。

    理解了这些,你就能真正理解中医“毒”的意思了,它是因人而宜的。食物一般是认为没有毒的,但对中医来说,它也是有毒的,比如馒头没毒,但吃多了也会生病,此时它就是毒药。同理,蛋白质、脂肪、糖,它们都是人必需的营养成分,但如果食用过量,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现代的“富贵病”就是由此引起的。特别是一些偏性较大的食物,更要节制,如中医认为西瓜是偏性(“毒性”)寒凉的水果,任何人吃西瓜吃多了大便都会不成形,甚至拉稀。所以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应当慎食或禁食西瓜。类似西瓜的,偏性较大的水果,如龙眼,后世有人把它入药,弄出个“归脾汤”,就因为龙眼的偏性(“毒性”)充其量两三分而已。

    中药相对于食物,偏性大得多,自然更是毒药了。它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因为“以偏治偏”,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便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就是要利用中药的寒热偏性(也就是“毒”性)来祛除(或中和)人体内的热寒病邪的偏性,这才是中医“以毒攻毒”的正确理解。如果用反了,便会偏上加偏,邪者益邪,如同火上浇油或者雪上加霜,便会加重病情,甚至要了人命,如不少体质虚弱的人,滥服六味地黄或洋参虫草,其实就是阴药补阴邪,最终导致死亡。从错用方药这个意义上说,倒是可以用今天“毒”的含义来理解了。

    中医学上常讲,大毒治大病,小病治小病,无毒不治病。理由很简单,大病就是人体组织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非常大造成的,当然要用偏性较大的药物来平衡它,否则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小病就是人体组织的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较小,当然要用偏性较小的药物来平衡它。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药物对人都有利有弊,因为它在恢复人体平衡的时候,也会加剧局部小的不平衡。所谓的良药,不过是利远大于弊而已,所谓的毒药,不过是弊远大于利而已。绝不存在任何一个绝对对人有利或有害的东西。

    西医的疾病只有一类,那就是细胞病变,治法当然只有一种,即有外力杀死病变细胞。中医上的病因则有两类,一类是细胞的功能亢进,一类是细胞的功能低下,治法则完全相反,对于细胞的功能亢进,中医就用中药堵塞细胞的营养通道,这就是祛邪法;对于细胞的功能低下,中医就用中药疏通细胞的营养通道,这就是扶正法。

    西医不懂辩证,总是机械地把人当成一台不变的机器,以为存在一些对人绝对有利的东西或绝对有害的东西,闹出了一系列大笑话!比如,西医认为没毒的蛋白质、脂肪、糖,却造成了很多人三高,西医认为有毒的砒霜,却能够有效地治疗一些组织细胞的功能亢进症,西医对此根本解释不了,还自以为是地批判中医,疏不知,中医比西医高明多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