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名医风采]林海江:公共卫生一线的健康守护

发布日期:2019-06-21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台州名医风采]林海江:公共卫生一线的健康守护

    图为林海江正在鉴别蚊子幼虫。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人物名片

    林海江,1977年12月出生,台州路桥人,医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博士后,现任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曾获得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卫先锋、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最美浙江人——最美天使”等荣誉。

    “我们最大的获得感,就是公众没有感觉,不用担心传染病的威胁。”作为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专家,林海江对自己的工作有着独特的见解,不求闻达,只求公众健康无忧。

    深入一线,处置传染病疫情

    林海江一直记得10多年前的家乡,有时连喝干净的饮用水都成问题,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容易暴发流行。

    “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需要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做防控,需要更加接地气的适用研究。”2005年,林海江从复旦大学流行病学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小县城,投身公共卫生事业。

    就在那年,温岭、玉环等地相继出现了肠道传染病,短短一周就有200多人被感染。为了寻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林海江和队员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那时的村民还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调查工作只能起早摸黑。“早上五点半集合,六点到七点是走访的黄金时间;傍晚六点半以后,村民收工回家我们再来,工作到九十点钟。”林海江回忆,走访结束后,他和队员还要连夜分析整理数据,寻找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林海江他们发现村民日常饮用水与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有直接关系,并建议全面改水改厕,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原来,当时的农村没有通自来水,村民大多饮用井水,一个农户家门前的井很可能就连着另一家的化粪池,肠道细菌从传染病患者的排泄物中流入水源,造成大面积暴发流行。

    2008年,台州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改水改厕工程,原本一年3000多例的肠道传染病自此销声匿迹。

    追根溯源,跟时间赛跑

    由于社会的歧视,艾滋病患者往往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传统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都是被动治疗式,往往是当高危人群身体出现某些症状时前往医院或疾控中心检测,确诊后才获得相应的治疗。

    但是,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隐蔽,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有的潜伏期甚至达8至10年,在这过程中,又会有多少人被感染?如何及早准确发现潜在的艾滋病感染者成了困扰林海江的难题。

    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加上自身专业知识,让林海江有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以新检出的艾滋病人为中心,详细了解和他(她)有密切关系的配偶、性伴侣,让这些高危人群去检测,检出的阳性患者成为新的中心,开展新一轮的检测,如此循环往复,不就有了明确目标吗?

    这个假设就是“溯源调查法”的雏形,一经提出就获得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10年时间,根据模型估计,我市约减少了4328例HIV新发感染,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

    艾滋病涉及的人群特殊,林海江和他的团队经常要在晚上或周末开展相关工作,接触的人群、场所复杂特殊。刚开始,他的爱人偶尔会有一些抱怨,担心他自身的安全,特别是在孩子出生后,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陡然增加。

    “没办法,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跟时间赛跑,跟艾滋病毒赛跑,要赶在疾病传播之前阻断他们,等不起啊!一想到我们的工作可能挽救一个人生命,挽救一个家庭,我想这一切都值了。”林海江说。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