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国粹精华
纪日风在称量草药。
松阳明清老街大井路61号,是一家开了32年的草药铺。
不到30平方米的面积,被大包小包的草药堆得满满当当,“总数量超过400种”。现年57岁的纪日风是这儿的主人,只见她熟练地剁药、取药、称量、装袋,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淡淡的药香在老街上飘溢而出。
在松阳,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当下,松阳县域内尚有100多家本土中草药铺,其中历代名医留存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单方验方,便让这一切成为“日常”。
尤其是2016年以来,松阳先后提出打造“中医药复兴地”“国际中医药康养胜地”目标,立足“三农”整体转型,着力构建中医药服务、产业、文化、保障“四个体系”,实现“兴文化、兴三农、兴经济”,为中医药完整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示范。
渊源与基础并存
松阳,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是一个与中医药有着深厚渊源的千年古县。
一脉好山,一川好水,一派好空气。在辽阔的松阳大地上,优良的自然山水和生态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品质极高的中草药资源,境内药用动植物达2400余种。
松阳中医底蕴深厚,唐代道教大宗师、越国公叶法善,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由其发明的养生饮品——端午茶流传至今并广受推崇。
明朝之后,松阳中医世家盛出,有“酉田先生”叶氏、“仁寿堂”“张三馀”张氏、“中药楼”杨家堂宋氏、“包一钱”城西包氏等中医世家,其中三都酉田叶氏七代数十人从医,深受乡人信任和爱戴,并著有《妇科切要》《医案》《集效全书》《梦熊诊所医书》《益寿奇验医案》等传世医书,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医学理论体系。
纪日风便属于“女承父业”的那一类。
她从小矢志中医药事业,源于父亲的耳濡目染。8岁那年,父亲将采摘和收购的草药带回家中,一边分类,一边教她辨认,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认识了各种草药的性味功效。1982年,父亲去世后,她开始挑着担子,每天到各个村子叫卖,“挑着上百斤重的上百种草药,每天至少走30公里山路。”她调侃道,“在松古平原上早出晚归,所以才‘走’出了这双大脚丫子!”返家时,箩筐里装着大多是鸡蛋、菜干和稻米,“这是她用草药和村民交换的”。
随着和草药打交道的年数越来越多,她逐渐掌握用草药诊治疾病的能力。1988年,纪日风在县城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草药铺。31年里,“店铺在同一条街上搬迁了三次”,生意依然好得不得了,每年夏天,光是“歇力茶”就能卖出250多公斤,而端午茶每年的销量多达500余公斤,“它们被卖到农家乐、酒店、学校……”
在纪日风眼里,“百草都是药”。她说,店铺里的草药,大多源自松阳本地,自己长期和10多名深山采药师保持联系,以此保证货源充足。
挖掘与传承并重
建县1800多年来,松阳农耕文化发育良好,为民间传统中医药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从清代初期到民国的300年间,松阳民间对中医药有“三多”之说:一是民间药堂药号多,在县城,仅是有名号的药堂就有二三十家;二是民间中医师多,每个药堂至少有一名中药师;三是中草药材多,一方面指外地运到松阳的药材多,药商大多聚集于此,另一方面是松阳本地生长的中草药材颇为丰富,经科学系统梳理,本地的中草药材、药用植物有1197种。
为此,松阳挖掘“松阳中医药”文化底蕴,整理松阳县历代名老中医医案、叶法善道教养生文化、叶天士温病理论。目前,本土中医特色著作《松阳常用中草药(一)》已定稿,其中收集整理民间单方验方100个,完成端午茶、歇力茶等传统养生单方验方60余个,对本土100余种草药土名进行了确定。
2019年7月,由松阳水南小学7位老师编制的中医药校本教程《百草韵》已经完成,并在暑期期间进一步完善。作为社团教学,目前已在部分学生中投入使用。同时,学校还打算在校园内开垦一块中草药种植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中医药传承教育,从娃娃抓起。今年暑期,松阳举办了第一期“中医童子夏令营”。在短短12天时间里,39名孩子直观且深刻地感受了“小中医”中蕴含的“大智慧”。他们在《大医精诚》中,知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医学三字经》中,熟悉“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回气脱,参附功”。
松阳,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厚植全县域“信中医、学中医、懂中医、用中医”的中医文化土壤,中医药发展自信愈加坚定。
复兴与培养并行
在位于县城中弄中医药特色区块的本草园里,种植展示了32种常见中草药,并设立植物标识标牌,上面注有别名、药性、功效等。文化墙上,绘有松阳历代名中医、古代药堂药号、端午茶文化展示等,以点带面,复兴中医药文化,打造富有松阳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片区。
从古自今,松阳的中药师,都有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秉性。不论是中医药复兴地建设,还是中医药产业体系的完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中医药复兴地建设中,松阳注重民间中草药从业人员的培养和从业队伍的建设。71岁的揭朝根便是其中一员,他创立的揭朝根中草药堂在当地颇具名声。既是草药师,又是采药人,从前的他,常常“睡在草药堆里,闻着草药味入睡”。和中草药打交道的50年里,他爬过县内的每一座山,用一把电筒,一个脉枕,完成了一次次祛病除痛的使命。
这一切,都被他的二女儿揭乐梅看在眼里。
从前,揭朝根时常带揭乐梅出诊,教授一些中草药知识,给她讲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故事,讲华佗、张仲景的故事。因此,从她懂事时起,车前草、当归、杜仲、板蓝根、芍药、柠檬、橘梗等中草药的药效和治疗范围,就已烂熟于心。8年前,揭乐梅正式接手父亲衣钵。
“最让我痴迷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揭乐梅感慨地说,这些年里,她开始广泛涉猎中医药方面的书籍,由此更加坚定了一件事,“中医药文化,绝不能丢”。
中医药学是中化民族的瑰宝。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工作,将其作为兴三农、兴经济、兴文化、做强优势论的重要一招,着力打造“国际中医药康养胜地”,积极申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国粹精华
发布日期:2019-10-11 来源:未知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