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中医临床治疗离不开它的指导

发布日期:2019-05-24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癌症中医临床治疗离不开它的指导

    许多人总感觉中医理论有些“空”“虚”,不易在临床中体现,难于指导临床。作者认为,这不是因为中医理论落后,而是因为我们没能“苦读书”、不能“勤临床”“善思维”。癌症的中医治疗如何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篇文章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癌症的中医治疗,如同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必须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有的人虽然也谈中医理论,但并未“坚持”中医的理论“指导”,有的人怕被人说反对中医而不得不谈中医理论,言不由衷,当然就更谈不上深入学习、运用、研究中医理论了;有的人认为,谈中医理论,无非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缺乏时代气息,弦外之音则是中医落后了,落后了当然就应改造之;有的人认为,对中医理论,总感觉有些“空”“虚”,不易在临床中体现,难于指导临床,言外之意则是中医理论缺少实用性。

    类似的情况虽属个别,但应引起警惕,若任其滋生,则难免使中医理论的学习、研究以及中医的发展误入歧途!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能“苦读书”、不能“勤临床”、不能“善思维”。如何才能真正坚持中医理论为指导呢?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理论探索的“全”“细”“深”

    所谓“全”,就是全面,不遗漏,不轻易抛弃。中医理论的大多数内容,经历代医家的充实、完善,也有个别内容没能得到引申,由于历史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有的内容看似牵强、不确定,对此不要轻易地视之为“糟粕”而抛弃之,因为它可能蕴含了某些重要内容的雏形。只有做到“全”,才能多获取中医理论之精华。

    所谓“细”就是要字斟句酌,不能走马观花。“细”就能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获得新知。举例言之:《伤寒论》中承气汤“大黄后下”的问题。其中记载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是:小承气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放芒硝。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的煎煮时间的长短。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枳实、厚朴的久煎和去渣再煎。

    所谓“深”就是要深入、要深思,深入才能窥全,深思才能有所得。举例言之:温病学名方银翘散的煎法,其“香气大出”为最佳煎煮时间。再如脾之功能为性湿而恶湿,治脾病当顺其性而制约其恶,此为常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则被医者奉为治疗脾病的圭臬,化湿悦脾则成为习用之常法。再联系临床遇到的某些疾病,会呈现湿阻中焦,表现为脘腹胀满,口黏腻,舌苔白,脉濡缓。给予平胃散或霍朴夏苓汤,常收满意疗效。也有病人,用药开始时见效,继用之则脘腹胀满而复发,口渴复增。细审此类病人,舌苔往往变为薄白、舌色变红,此乃燥、芳华、淡渗伤脾使然,此时以麦门冬汤化裁治之,可补用药之失当。

    学习中医理论,如果能做到“全”“细”“深”,就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其实用性也是很强的,对于一些所谓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疾病的治疗,也会得心应手。

    注意经典著作与历代医论的结合

    目前,中医界均以四部经典作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这没有错。但四部经典不能涵盖中医的全貌,历代医家的一些医论也有经典之言,当与之结合,以便更有成效地指导临床。学习经典也好,学习诸家医论也好,应注意“活学”“学活”,不能“死学”“学死”,不然的话,使有可能为临床圭臬的中医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变成了临床之桎梏。

    学习中医应反复咀嚼,细细品尝,才能真正尝到“甜味”,也才能有兴趣,用于临床取得疗效,就会有“乐趣”。兴趣、乐趣,乐趣、兴趣循环往复,应当贯穿业医界的一生。

    注意医家的同中有异之论

    中医理论的许多内容已成公论,为医家所普遍认同。由于医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所要强调的方面不同,也会有一些同中有异之论,对此要注意分析、研究,既要认“同”,也要析“异”。认“同”析“异”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到临床中应用、体验,这也是坚持中医理论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意医家不同观点的辨析

    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某些问题,有时医家会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观点,对此要给予重视,并认真辨析,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如:对于一些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医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多数是由于临床应用的体会不同,因此,较多情况下可兼收并取。医家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具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色彩,对于后学者而言,从其“鸣”“放”中摘“花”、摄“果”,则会更好地指导临床。

    注意从医家论著的“微细”处捕捉

    一些对临床有很好指导作用的内容,有时见于医家的只言片语、三言两语之中,隐含在著述的微细处,注意捕捉,并思考引申,就能宽大视野,提高临床水平。如:对麦门冬汤的宽展应用,即是从一些医家的议案中捕捉到启发的;癌症治疗中一些喜用之“药对”,也多是从历代的著述中悟出的。

    一本书的价值,不能单从字数的多少上去衡量,读些小文章,其中有大智慧,这些小书,字数不多,更便于捕捉其微细之论。

    注重分析、综合

    临床工作中必须依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理论。举例言之:癌症有一些常用的治则、治法,具体应用时则应细细推敲。李佃贵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引起。

    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嗜食肥甘、烟酒无制而伤脾害胃,助湿生热,湿聚化痰,痰凝生浊,郁热入血而为毒,浊借毒之烈性,毒假浊之凝性,相互胶结成浊毒内蕴之势。

    ②忧思抑郁,肝失疏泄,土失木疏,胃气壅滞,或急躁恼怒而肝气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而终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职,脾不升清,浊阴不降,浊邪凝聚,郁而化热,热壅毒生而致浊毒壅滞中焦。

    ③脾胃素虚,或劳倦内伤,中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调,水湿不化,凝滞为浊,浊质黏腻,阻遏气机、结滞经络、胶着不去,酿成血瘀毒邪而呈浊毒蕴结之势。李佃贵认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病中,浊毒既为一种新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浊毒相干为害,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终使胃热气耗阴伤,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腐肉败血,日久则黏膜变薄,腺体萎缩,甚则成肠化、不典型增生。可见浊毒相关为害,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病机关键之所在,以浊毒内壅,胃络阻滞,胃失和降为标,以阴血耗伤为本,终成虚实夹杂之侯。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