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给中华医学带来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9-05-2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原标题:古丝绸之路给中华医学带来的影响

    古丝绸之路给中华医学带来的影响

      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插图“龙脑香”,图中的外来药工正在篾中扫取龙脑。

    古丝绸之路给中华医学带来的影响

      莫高窟第76窟北壁上的《家庭女病人》。

    古丝绸之路给中华医学带来的影响

      莫高窟第9窟晚唐壁画《良医授药图》。

      中医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国术”,其最大特点就表现在药材选择的丰富性上,这些药材有别于近现代西方化学合成的“西药”,相应地称为“中药”。其实,这些中药有不少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引入的。如龙涎香、阿勃参、安息香树、波斯枣以及治疗疟疾的金鸡勒、治疗咽痛失声的胖大海……而印度、阿拉伯医生带来的开颅手术等“外科奇术”,更促进了中国古代医术水平的提高。“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印度医僧治好了眼疾后,曾专门写了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传统中药里哪些药材是外来的?

      《博物志》:“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引入的外来中药,以印度、波斯、阿拉伯地区及西域为主。最早一批来到中原的亦食亦药植物,如苜蓿、石榴、胡桃、胡荽等,是开通丝绸之路的外交家张骞带回的。明李时珍《本目纲目》中所载药物共分成60类,计1892种,其中相当比例系“外来药”。

      凡药名带有“胡”“蕃”“海”“洋”等字的,均是外来药材。如《本目纲目·草部》中记载的、主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的番(蕃)红花,便是从波斯和西域传入的。该书引晋张华《博物志》称:“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域地气稍有异耳。”

      再如治疗皮肤病极有效果的阿勃参,明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称:“阿勃参,出拂菻国。”拂菻国即东罗马帝国,中国古籍多称“大秦”或“海西国”。阿勃参至晚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便提到因为阿勃参疗效极佳,“油涂疥癣即愈”,一度与黄金等值。该书共记有龙脑、阿末香(龙涎香)、西域薝卜花(栀子花)、娑罗(红云杉)、龙脑香树、安息香树、波斯枣(椰枣)等20多种外来药材。

      类似上述记录在中医古籍中比比皆是,唐朝时还出现了首部外来药物的医药学专著《胡本草》,很可惜,这本中国古代惟一一本记载外来中药材的医学著作在唐末战乱中亡佚。幸运的是,随后的五代时又出现了一本外来药物专著《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是定居中国的波斯人后裔、所谓“土生波斯”李珣编撰的,书中记载的外来药物达124种,除了之前中医书籍中已有的,又增补了一批外来药材,如波斯国的天生药银(杯铅银)、石硫磺、芦荟、莳萝(小茴香)、阿月浑子……

      外来药材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宋史》:大食国“谨备蕃锦药物,附以上献”

      外来药材、药物进入中国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中国人去海外找寻购买,二是外国人来华进贡或贩卖。具体路径上,汉唐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之后则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多。

      如果说张骞通西域带回的药材植物还有随意性的话,隋唐以后则多是目的性很强的主动寻购了。《隋书·波斯传》在介绍了包括被中医当作良药的波斯枣、附子、诃黎勒、无食子等波斯物产后称:“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

      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外来药物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土生波斯”李珣将其著作定名《海药本草》,就是因为他家所经营的香药大多是从海上丝绸之路过来的,或是海外移植至南方的药物,故称“海药”。

      史书将外来国家和地区主动向中国出口药材、药物称为“贡”或“献”,实际上是一种官方贸易。如公元七世纪前后,中西亚及欧洲流行的万病感应剂、内有鸦片成分的“底也伽”就是典型的古版“进口药”,“底也伽”甫一出现便大受欢迎。鉴于此,当时的大秦国屡遣使来献。如公元677年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旧唐书·拂菻传》记载:“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

      宋朝以后,随着中国航海技术进步,“万邦来朝”,精明的阿拉伯商人将许多物产运销中国,其中药材和药物是最重要的品种。据《宋史·大食传》,公元十世纪的开宝、太平兴国年间,“前后七次入贡,献上方物。”“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以方物附亚物来献,其表曰‘大食舶主臣蒲希密上言’……谨备蕃锦药物,附以上献。”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