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所著古医书启发屠呦呦

发布日期:2019-05-2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其重要灵感来源于曾在广东惠州罗浮山修道的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在罗浮山景区内有一个专门为纪念葛洪突出贡献的青蒿园,并筑有“青蒿治虐之源”的一块纪念石碑。近日,这里成为了游客必到的热门景点。

    屠呦呦1969年2月接受中草药抗疟研究任务,开始搜集相关历代医学资料并进行实验研究,可是屡经失败。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肘后备急方》中所著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取汁”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帮助屠呦呦成功发现了治虐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由此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医学奖,这个奖显然也与罗浮山、与1700多年前的葛仙翁发生了联系。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祖、父均为高官,但幼年时,其父去世,自此家道中落。他自幼好学,广览群书。家中曾数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砍柴卖钱,买来纸张,背起书篓步行到别人家抄书。葛洪从16岁开始博览群书,尤喜“神仙导养之法”。后从郑隐、鲍靓等人,学习道术。西晋末年葛洪曾一度参军,积功受封关内侯。中年之后的葛洪集中精力于医药与炼丹的研究,朝廷多次赐召他高官厚爵,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听说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带出产炼丹用的丹砂,他就主动要求到那里去做县令。他携子侄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于是就隐居在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著述不辍。

    当年,葛洪移居罗浮山采药筑庵炼丹,写成了《肘后备急方》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类似于如今所说的“袖珍急诊手册”。正是《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隐居罗浮山时常常救死扶伤。百姓感念于他,为了纪念葛洪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还为他树了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

    民间传说葛洪80岁时,携妻子鲍姑同服自炼金丹,双双羽化成仙。清代史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曾对此传说作了简洁的记述:“罗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遗衣也。衣化为蝶,蝶复化为衣。”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也记载道:“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所化。”清代光绪年间吏部主事、惠州人江逢辰亦有《题葛仙衣冠冢》诗:“何处葬神仙?朱明洞里边。遗衣化蝴蝶,五色似霞鲜。”但据《罗浮山志》中记载,“葛洪羽化时面色如生,身体柔软,举尸入棺,身轻如衣。”世人遂认为他羽化登仙了。如今罗浮山的葛洪墓为衣冠冢,墓里没有尸骨,仅有葛洪的道袍鞋帽。

    罗浮山位于东江之滨,在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植物茂密,其中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百草药库。

    据文献记载,葛洪就是被罗浮山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自然环境吸引,隐居山上,采集罗浮山近百种道地药材,苦炼丹药。丹药没炼成,却意外炼得一种芳香液体,经葛洪亲身使用后,发现对岭南地区的瘟病时疫、疠瘴之气,以及寒热肿痛、无名肿痛等岭南常见疾患具有疗效。于是葛洪称之为“百草药油”,赠送给罗浮山脚下的百姓使用,在岭南一带广为传颂。

    到了宋代,开辟于罗浮山冲虚观旁的“洞天药市”与广州芳村花市、广西合浦珠市和东莞寮步香市一起被称为岭南四大集市。四大集市当中属罗浮洞天药市规模最大,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洞天药市”,它在冲虚观左侧一条山道上,宛然是一条药街,绵延数里,集市者盈万,热闹非凡。便民集市,让山民百姓在此交流医药,甚至看病疗疾,很受欢迎。

    为纪念葛洪的突出贡献,罗浮山管委会在葛洪当年采药的地方筑碑为证,种植青蒿,建立青蒿园,供游客参观、学习、了解;同时,在景区洗药池景点(据说是葛洪夫妇当时洗涤中草药的地方),用木牌子挂起了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的部分药方,向游客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将进一步挖掘当地中草药文化资源,培育金线莲、石斛、青蒿等罗浮山知名中草药。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