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

发布日期:2019-06-03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是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是一个以回族为主,汉、藏、撒拉、土等15个民族聚居的回族自治县。2015年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后,全县共精准识别贫困村14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40户36327人。从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缺资金致贫占35%,缺劳力致贫占17%,缺技术致贫占15%,因病致贫占8%,因缺土地、缺水、因学致贫的占25%。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化隆县聚焦产业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延伸等产业发展思路,全力完成了51个贫困村退出、2138户8714名人口脱贫的任务。

        产业扶贫闯出一条新路

        贫困户马成义家境贫寒,几年前他响应化隆县委、县政府“走出去,发展拉面经济”的号召,走出家门,踏上了“拉面经济”之路。他带着家人在天津滨海新区开了拉面馆,生意很红火。这几年,他花了40万元在家乡盖起了3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

        现如今,在化隆县像马成义这样的拉面人很多。近年来,化隆县在培育产业上大力投入,按照“贫困户退出要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收入”的要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72万元,对全县362个村7002户27912名贫困户实施了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拉面产业、养殖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子,全县到户产业项目中养殖、种植、拉面经营、资产收益类项目分别占总扶持人数的43.5%、1%、13.6%、34%,实现了全县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同时,化隆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130万元,在塔加乡塔加、雄先乡下米乃亥等6个贫困村规划实施了6个旅游扶贫项目,辐射带动12个贫困村260户805名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已建成的项目4个,带动受益户180户,年户均收益600元以上。投资1500万元实施的扶贫拉面产业园项目,2016年建成并已发挥效益;完成贫困户“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2480人,已开办拉面店达350家,年实现收入8000万以上;投资1000万元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项目,根据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已向6个贫困村互助资金中注入分红资金60万元,受益贫困户达151户741人。

        典型引领在家门口挣钱

        近日,化隆县19个乡镇(管委会)围绕脱贫攻坚期内开展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型经营主体、能人带动示范户等村级产业发展形式,结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开展观摩评比活动,通过层层筛选、评优评先,各乡镇各培育出村级产业发展典型3个、新型经营主体1至2个、脱贫示范户5至10户。

        化隆县扎巴镇本康沟村村民祁秀萍告诉记者,本康沟村服装加工车间实行的是分工序计件工资制,每一件服装根据工艺流程的不同分解为不同的工序,各个工序依照难度不同在生产之初就制定好各自的工序工资。车间根据每个工人所从事的工序和生产数量来确定工人的工资,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现在本康沟村服装加工车间为哈尼福公司生产的裤子已销往义乌、新疆等地,还远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每个月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现在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农忙顾得了家,农闲挣得了钱,我们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来啦!”祁秀萍笑着说。

        目前,雄先乡东朋村、乙么昂村,查甫乡查二村,石大仓乡支哈塘村、牙什尕镇塘一村“农户+合作社”等一批养殖产业脱贫项目已产生效益,其中利用“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模式解决就业难题,已成为全县学习借鉴的模板;扎巴镇本康沟村、双格达村“公司+农户+小车间”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在前列;扎巴镇本康沟村旅游扶贫产业,塔加乡塔一村、塔二村打造的传统村落旅游产业,甘都镇阿河滩,群科镇安达其哈、科木其,查甫乡药水泉村乡村旅游产业等,为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示范。同时,化隆县通过培育支持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殖大户、乡村旅游等有亮点、有创意、有效应的创新载体,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运用各类生产要素参股、实施订单生产及从事务工就业致富增收。

        “管肚子”更要“管脑子”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精神贫困是什么?怎样开展精神扶贫,根据当前实际应做哪些工作?”近日,在化隆县精准扶贫政策知识宣讲会上,县精准扶贫宣讲组成员正在围绕“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为参会人员宣讲脱贫攻坚有关理论。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