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清:辨证论治乃中医精髓

发布日期:2019-05-2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中医也有家谱,中医本质是治病不是调理,看好病就是好医生……”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97岁高龄的老中医孙思清妙语迭出。

       孙思清曾任上海铁路中心医院(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退休后又著书立说,写下了近百万字的《医学薪传》,包括内科从新、妇科通论、脉学小识、《伤寒论》释义、师门医案等。他表示,全书“先基础,继内妇伤寒温病,终于医案,循余所集,可窥中医门径”。

       中医本质是治病

       对于市面上流传的“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种种极端观点,孙思清很愤慨。他一再向记者强调,“中医有用”。

       孙思清说,他一生经历过三次“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的风波,有些人认为中医无用,这是不对的。对于当前流行的中医养生热,孙思清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医本质是治病不是调理”。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驳斥“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有一次,孙思清女婿的同事来看病,两个人搀扶着走。问怎么回事?答说,右下肢剧痛,不能行,家乡的医生诊断为痛风。孙思清看患部红肿肤热,就按风湿热治,开了忍冬屯、石羔、知母、黄柏、丹皮、赤芍、秦艽、独活、地必虫、蜈蚣,五剂。半个月后,女婿告诉他,这位同事服完五剂药,就去外地出差了。

       对于中医不如西医的说法,孙思清也不认可。他以近年所治的颤证(帕金森病)举例。有一位62岁的女患者,两年前病情逐渐明显,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用药治疗年许没有什么效果,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后来,患者到他这里看中医,吃中药,六七个月以后,症状渐次改善,已少跌倒,语音渐清晰,强迫性动作已少,能直立,病情改善,但病未愈,尚须续治。“中医也有家谱。”孙思清表示,中医在二三千前,已知本证,直至明清,代有发挥,颤证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渐臻完善。而西方直到1817年,始认识此病。

       当前,西医社会上的影响力远超中医。孙思清认为,这里面有许多客观原因,比如教学,中医以前多是师承教育,西医多是院校培养,造成中医数量少,西医数量多;又比如,中医以前没有医院,中药吃起来不方便。

       辨证论治是精髓

       孙思清认为,中医之精髓,在整体观,在辨证论治。整体观源于《内经》,辨证论治肇自《伤寒论》,此二学说,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实践。

       他表示,过去目睹老师治病,即使是重症,也沉着诊治。“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病多转变,治无定方,必须熟谙《内经》、《伤寒论》,以整体观、辨证论治,指导临床,方能起沉疴,疗顽疾。’”

       记者注意到,孙思清在著作中记录的“开业第一诊”故事,就能很好说明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文章称,“开诊第一天,来一患者,高热、头痛、已无形寒,腹痛利下,日六七次,不思食,口干,小溲赤少。面对病人,思索方药,一时不知何药合病,心中茫然,于是对病论方:以头痛,当用白芷、蔓荆子,发热则银花、连翘、山栀必用,利下次多,自须木香、黄连,腹痛下利,大黄可施,口干纳呆,芦根、麦芽是求,小溲赤少,车前、茯苓宜入。所拟方药,是耶非耶?迟疑不敢书方。游移间,突想起《伤寒论》挟热下利,有葛根芩连方,因细细分析病情,头痛形寒是病在太阳,今头痛,已无形寒,是邪已离太阳而未尽离,高热下利是邪已入里,在阳明胃与肠也。思至此,豁然开朗,即处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三剂。之后未来复诊,心中忐忑。一月后,患者以它病来诊,询前病,云,服药已,即愈,以味苦,故未复诊,聆后悬念方释。及今思之,初拟之白芷等方,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症治疗之法,违反了辨证论治精神,其效难必。此为开业第一诊,虽已数十年尤新。”

       孙思清表示,古人有“如饮上池水,洞见症结”,上池水,其辨证论治也。“辨证论治乃中医精髓。”他说。

       看好病就是好医生

       孙思清擅长内科、妇科。年轻时,他曾拜过两位中医大家,一为马问我,一为严苍山。孙思清随马问我坐堂听诊、悬壶出诊四年。那时候他们住在上海市思南路123号,京剧大家梅兰芳住在隔壁125号,梅家有些风寒小病,都会来请马问我看病,孙思清也随师而出。严苍山是丁甘仁的学生。丁甘仁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创办人,海派中医泰斗、丁氏内科创始人。严苍山创办了上海中国医学院,孙思清就读于该校。1953年,孙思清进入上海铁路中心医院行医,直至75岁时才退休。退休后,孙思清一方面重读医学经典,另一方面将数十年读书积累的眉批、摘录、心得整理成书。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